《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》第10章第218条规定,“任何人公开进行淫乱,或当这种行为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引起正当的公愤时,应处以不超过6个月的自由徒刑或每天不超过360个单位的罚款。"嘉定律师下面为您讲讲其中的问题。
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,有三种观点,对法律(刑法)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们是:一元论。法律被视为道德的附属物,是实现一定时期道德目的的手段,法律必须服从道德,不道德的法律不应被称为法律,刑法作为法律的一个主要分支,自然也不例外。中国古代刑法的儒学化是这一理论影响的结果。
二元论。随着分析学派的兴起,法与道德的联系被彻底切断,“恶法即法”成为主流观点,受此观点的影响,刑法变成了一种与道德无关的东西。20世纪中叶,特别是在目睹了纳粹刑法对道德的破坏之后,“恶法即法”的概念逐渐失去了市场,不存在由谁替代法律和道德的问题。
它们只是实现庞德所说的“社会控制”的两种并行方式。即使是分析学派的代表哈特,在与新自然法学派激烈辩论后,也放弃了他以前的法律非道德主体的观点。反过来,笔者认识到法律应体现最低道德,现代刑法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,并试图以刑法维护最低道德。
由上可知,以折中论为指导的现代刑法,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“法律所赞同,亦为道德所倡导,法律所禁止的,即是道德所否认”的面貌?!坝Ω谜庋担谀承┑赖挛侍馍?,谁也不会否认应该施加法律的锁链。像诚实信用、遵守诺言、公平安排、禁止盗窃,等等,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强制,显然社会就会永无宁日?!庑┛梢越凶龌旧贫竦牡赖隆?。
笔者完全赞同刑法应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惩罚,那种将道德领域视作刑法调整禁区的观点,实际上是对刑法与道德关系误认的表现,刑法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被道德化。按照富勒的说法,在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,存在两个级次,一种为“义务道德”,“它设立了一些基本规范,没有这种规范,人们就不可能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,或者说,没有这些规范,为某些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就不可能达到它的目标。”
一种为“愿望道德”,它“是善的生活的道德、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……是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……”这种道德是一种行善的道德,从一种为善的角度出发,这些行为值得人有欲望的去履行,即使这些行为不是他的责任。
但是,如果某人没有做,那么,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,社会应当谴责他,但法律不应介入对之予以制裁。从刑法的角度,凡是违反“义务道德”的不道德行为。